-
鞍山经开区轧辊生产线技改项目助力高端装备制造升级
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轧辊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升级与产能提升。该项目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引进先进设备,显著提升了轧辊产品的精度与耐用性,为区域钢铁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背景与定位 鞍山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长期承担着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任务。轧辊作为钢铁加工的关键部件,其质量直接影响板材、型材的生产效率。经开区依托本地科研资源,联合技术服务机构推动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目标建成国内领先的轧辊供应基地。 二、技术改造核心内容 项目重点对热处理工艺和数控机床进行升级,采用复合铸造技术解决传统轧辊易裂纹的问题。同时引入在线检测系统,实现产品缺陷实时监控,良品率提升至行业标杆水平。 三、产业链协同效应 技改后的生产线不仅满足本地钢铁企业需求,还为汽车、船舶等下游行业提供高精度轧辊。此外,项目配套建设了特种合金钢研发中心,进一步强化材料科学与应用技术的融合。 四、经济与社会效益 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减少能耗1.2万吨标准煤,降低生产成本15%以上。通过人才培训计划,累计培养专业技术骨干超200名,推动区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鞍山经开区通过此类技改项目的实施,逐步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为东北工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升级路径。
2025-08-18
-
大连成立"一带一路"语言产业联盟助推校企资源整合
为深化辽宁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近日在大连成立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语言产业校企联盟,成为推动区域招商引资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该联盟整合了辽宁省20余所高校及近60家企事业单位资源,重点聚焦语言服务、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一、联盟构建多元协作体系 该联盟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核心发起单位,联合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涵盖出版、教育、翻译等多个行业领域。成员单位包括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旅顺口区教育局等机构,形成覆盖语言人才培养、文化产品研发、国际项目对接的全产业链协作网络。 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求 联盟将重点开展语言大数据平台建设、跨境文化传播研究等工作,为辽宁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专业语言支持。通过建立标准化术语库、多语种语料库等基础设施,助力企业突破国际交往中的语言文化障碍。 三、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联盟计划定期举办校企对接会,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在翻译技术研发、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已规划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首批合作项目涉及机器翻译系统优化、沿线国家文化教材开发等方向。 四、打造东北地区开放新高地 作为东北首个聚焦语言服务产业的联盟,其成立标志着辽宁省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将通过举办国际论坛、联合课题攻关等形式,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和对外开放水平,为东北振兴注入新动能。
2025-08-18
-
大连创新市场化机制推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
大连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以特许经营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在庄河市、瓦房店市等四个重点区域建成专业化处理中心。政府通过"先建后补"政策对达标企业给予专项补助,并建立多级财政联动补贴机制,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一、市场化运作破解处理难题 大连市打破传统政府包办模式,明确企业作为投资运营主体,需自行承担土地购置、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需具备专业资质,采用高温化制、生物降解等环保工艺,处理范围覆盖生猪、家禽等主要畜禽品类。通过30年经营权保障,吸引多家环保企业参与项目竞标。 二、三级财政补贴强化政策支撑 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落实补贴机制,对生猪无害化处理实施每头80元补贴,其中中央财政承担50%,大连市级财政配套25%,县级财政分担12.5%。针对牛羊等大型畜禽,创新性采用"猪单位"折算标准,全部处理费用由市级财政兜底。处理中心建设验收合格后,可一次性获得200万元基建补贴。 三、全域覆盖完善收集网络 庄河市处理中心率先建成日处理能力20吨的现代化设施,配套专用冷藏运输车12台。瓦房店市采用"企业+合作社"模式设立278个村级收集点,实现病死畜禽12小时内清运。普兰店区引入物联网监管系统,对运输车辆实施GPS全程追踪。金普新区处理中心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线,实现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 四、长效机制守护食品安全 建立养殖场户申报、镇村核查、企业收运的三级联动体系,要求规模养殖场配备专用冷库。市场监管部门对处理中心实施月度飞行检查,重点检测处理产物的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指标。通过财政补贴与行政执法相结合,大连市病死畜禽集中处理率已提升至98%,较体系建设前提高63个百分点。 五、生态效益实现多方共赢 项目实施后,大连市年均减少病死畜禽填埋量4.2万吨,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处理产物制成的生物炭和有机肥,已应用于当地8000亩设施农业。通过市场化运营机制,政府年均可节约财政支出1200万元,同时带动环保设备制造、生物制剂研发等关联产业发展。该模式已作为典型经验在辽宁省内推广。
2025-08-18
-
大连港深化远东物流合作 构建东北亚国际枢纽新格局
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大连港集团通过招商引资与俄罗斯远东运输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纳霍德卡港升级、跨境航线开辟及基础设施股权合作展开深度联动。此次合作不仅强化了大连港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支点作用,也为中俄经贸走廊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合作背景与核心内容 俄罗斯远东运输集团作为俄境内领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其运营的纳霍德卡港位于日本海关键区位,兼具陆海联运优势。2023年4月,大连港集团与该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以基础设施改造、冷链物流建设、集装箱中转站设立为重点方向。11月,双方在莫斯科签署的战略协议进一步细化股权合作机制,计划通过资本与技术联动,将纳霍德卡港年吞吐量提升至300万吨,同时开辟大连直达航线,衔接西伯利亚大铁路欧亚通道。 二、区位优势与经贸协同效应 纳霍德卡港距离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空枢纽仅130公里,且通过铁路网络辐射俄罗斯中部、乌拉尔工业区及欧盟市场。大连港的参与将优化远东自由贸易区内的物流效率,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粮食、木材、化工品等大宗商品贸易。满洲里口岸的跨境运输合作研究同步启动,未来有望形成“海铁联运+边境陆运”的双通道体系。 三、基础设施升级的技术路径 合作项目涵盖码头智能化改造、冷藏仓储扩容及数字化调度系统建设。大连港将输出自动化集装箱装卸技术,提升纳霍德卡港的冷链物流处理能力,满足俄罗斯水产品、农产品对华出口的温控需求。股权合作模式则涉及港口设备联合采购与运维标准统一,降低中长期运营成本。 四、区域经济整合的长期价值 此次合作是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践。大连港的远东布局既强化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也为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提供物流支撑。分析指出,该项目落地后,远东地区至欧洲的货物中转时间预计缩短20%,助推中欧班列东部通道的效能提升。 五、政策支持与风险管控 项目符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北极航道开发的战略对接。双方已建立专项工作组,就投资法律框架、海关清关便利化等议题进行磋商。环保方面将采用绿色港口标准,确保纳霍德卡湾生态敏感区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合作标志着中俄港口联动进入实操阶段,未来或吸引更多中日韩企业参与远东供应链重构,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新范式。
2025-08-18
-
大连市启动630个亿元级项目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4年,大连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全面启动总投资1.5万亿元的63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聚焦基础设施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三大领域,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交通基建提速打造立体化网络 渤海大道一期工程将于年内全线贯通,同步推进地铁1号线、2号线二期及金普城际铁路主体完工。旅顺中部通道、疏港路拓宽工程加速实施,金州湾国际机场和长海机场启动建设。地铁4号、5号、7号线与大连湾跨海交通工程同步开工,海底隧道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金普城际铁路延伸至瓦房店的前期规划已完成,未来将形成覆盖全域的轨道交通网。 二、民生配套升级激活城市服务功能 针对停车难问题,计划新增30万个停车泊位并配套1000个充电桩,通过完善社区设施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向健康养老领域转型,重点发展适老化社区和医疗康养综合体。 三、产业项目集群培育新质生产力 270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复工,包括英特尔存储器生产基地、中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固特异三期扩建等先进制造项目。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六成,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四、智慧城市与绿色基建协同推进 在重大项目中预留5G基站、数据中心等数字化接口,同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大连湾沿岸将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新建项目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此次项目布局突出“功能强化”与“短板补齐”双轮驱动,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升级迭代、民生服务优化三大路径,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区域辐射力。所有项目均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确保投资效益精准释放。
2025-08-18
-
朝阳经开区以"四个着力"为引领打造改革创新新高地
在全面推进东北振兴的战略布局下,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招商引资作为关键突破口,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为根本遵循,深入实施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创业培育和民生保障提升四大工程,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朝阳经开区以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建立"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服务模式,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27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通过建立"五个一工程"管理机制,赋予园区独立审批权、人事权和财政权,形成"园区事园区办"的高效运行体系。2023年数据显示,园区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3%,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二、构建多元产业体系推动转型升级 针对传统冶金产业占比过大的结构性矛盾,经开区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2023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8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65%。现代物流园、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建成运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至12:53:35。 三、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发展动能 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众创空间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202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7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0%。设立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建成东北首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推动12项重大科研成果实现本地产业化。 四、强化民生保障筑牢发展根基 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工程,2023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3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建成覆盖全域的"十分钟便民服务圈",改造老旧小区28个,新建普惠性养老机构6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5%,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至65%,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连续三年保持在75%以上。 当前,朝阳经开区正以"四个着力"为行动纲领,加快推进总投资超300亿元的76个重点项目,通过建立"项目管家"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辽宁全面振兴贡献朝阳力量。
2025-08-18
-
建平县:打造多维服务平台 驱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建平县聚焦小微企业发展痛点,以建设专业化、集成化服务平台为抓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支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为县域小微企业注入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一、立足特色产业,构建专业化服务矩阵 建平县依托杂粮、设施农业、膨润土深加工、服装纺织等县域特色产业,精准布局服务平台建设。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检测需求,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配备专业检测设备,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农残检测、成分分析等服务,帮助企业把控产品质量关。围绕膨润土产业集群发展,设立非金属矿产品研发服务中心,联合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工艺改进、技术咨询等支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同时,针对服装纺织企业设计能力薄弱问题,搭建创意设计共享平台,整合设计资源,助力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整合资源要素,打造共享服务载体 为破解小微企业资源不足难题,建平县推动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在产业园区内建设标准化厂房及共享车间,配备通用生产设备,为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生产空间。整合龙头企业闲置资源,引导县内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开放实验室、生产线,形成“龙头带小微”的共享模式。此外,搭建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仓储物流、直播带货、电商培训等一体化服务,帮助小微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降低市场开拓成本。 三、优化政策供给,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建平县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减轻小微企业负担。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使用公共服务平台的企业给予检测费用补贴、设备使用优惠。推行“一窗受理”政务服务模式,简化企业注册、项目审批等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开展“银企对接”活动,联合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解决融资难问题。同时,组织法律、财税等专业服务机构入驻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助力企业规范经营管理。 四、强化协同创新,提升企业发展活力 建平县注重产学研协同,推动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杂粮深加工、膨润土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建立企业人才培育基地,通过“订单式”培训、技能提升课程等,帮助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定期举办产业对接会、创新成果展,促进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激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 通过服务平台建设,建平县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县域内小微企业数量稳步增长,特色产业产值持续提升,就业岗位不断增加,服务平台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建平县将进一步完善服务平台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2025-08-18
-
法库新能源产业崛起:风能沼气双轮驱动跻身全国三甲
近年来,法库县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精准招商引资,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国最新发布的县域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榜单中,该县凭借风能开发、生物质能利用等领域的突出表现,成功跻身全国前三强,成为东北地区新能源发展的标杆区域。 一、风电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法库自2015年起全面推进风电基地建设,在四家子、望海寺等13个区域建成风电场集群。这些设施总装机规模相当于传统火电厂年减排二氧化碳约75万吨,所发电量可满足50万户家庭年度用电需求。风电场采用智能运维系统,实现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显著提升发电效率。 二、分布式能源惠及民生 县域内建成拉马河等4座现代化气化站,通过管道网络将清洁能源输送至周边村落。该项目使3000户农村家庭告别散煤燃烧,每年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超200吨。配套建设的储气调峰设施,确保冬季用气高峰期的稳定供应。 三、循环经济模式成效显著 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建设的沼气发电工程,每年可处理畜禽粪便30万吨。除年发电量可供2万户居民使用外,产生的沼渣沼液还形成有机肥产业链,带动周边发展绿色种植基地5000亩。该项目实现能源生产与农业废弃物处理的双重效益。 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当前重点推进的永磁悬浮风电试验项目,采用无齿轮箱直驱技术,可提升低风速区域发电效率20%以上。同步规划的新型风电场将应用智能微电网技术,实现风光储多能互补。这些示范工程为后续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积累经验。 五、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显现 通过产业链招商,法库已形成从设备制造到运营维护的新能源全产业链。2015年引进的6家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创造就业岗位超2000个。专业园区配备检测认证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六、生态效益获得双重认可 新能源项目的实施使法库县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三年保持85%以上。这种绿色发展模式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循环经济示范县等称号,形成可复制的县域能源转型方案。 法库县通过系统规划新能源产业布局,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未来将继续深化能源结构调整,重点培育氢能储能等新兴领域,巩固在全国新能源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2025-08-18
-
大连市政协双月协商聚焦会展业创新与招商引资新路径
为深入推动大连市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大连市政协近日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围绕会展业创新与招商引资联动机制展开专题研讨。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大连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人才培育等举措,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经济生态圈,为城市“四个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定位与机遇把握 大连作为东北亚重要港口城市,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天然优势。近年来,随着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释放和产业结构调整,大连会展业呈现专业化、品牌化发展趋势。与会专家指出,当前需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机遇,将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极,重点培育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主题展会,形成“以展促产、以产带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优化 针对会展场馆标准化建设滞后问题,会议建议加快改造现有场馆功能,推动智慧化设施全覆盖,同时规划建设大型综合会展综合体。在公共服务方面,提出建立“一站式”会展审批平台,简化跨境展品通关流程,完善交通住宿配套体系。特别强调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会展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参展商和采购商满意度。 三、市场主体培育与政策创新 为激发市场活力,建议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重点培育本土会展龙头企业,引进国际知名会展机构区域总部。探索“会展+产业园区”联动模式,支持装备制造、石化等优势产业打造行业顶级展会。建立会展大数据中心,动态监测行业运行指标,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四、人才引育与智力支撑 针对专业人才短缺瓶颈,提出构建“政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在驻连高校增设会展管理交叉学科,联合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对会展策划、双语服务等紧缺人才给予专项补贴。政协组织将组建专家智库,定期开展会展经济前瞻性研究。 五、区域协同与品牌塑造 会议强调要深化与东北亚城市会展联盟合作,联合开发跨境会展项目。重点培育夏季达沃斯配套展会、国际海洋博览会等品牌IP,建立“会展城市”形象全球推广体系。通过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推动展会签约项目落地转化率提升。 此次协商形成的建议方案已提交相关部门研究落实。大连将通过会展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打造成为东北亚会展门户城市,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新引擎。
2025-08-18
-
大连铁矿石期货向全球开放 构建大宗商品定价新体系
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向境外投资者开放,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此举通过构建跨境交易平台,强化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话语权,并为境内外企业提供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进一步优化辽宁省大连市在金融开放领域的招商引资环境。 一、国际化战略推动定价机制革新 铁矿石作为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大宗商品之一,其期货合约自2013年上市以来交易规模持续领先全球。数据表明,该品种年成交量连续多年突破3亿手,流动性深度居全球铁矿石衍生品之首。但受限于境外矿山企业和贸易商无法直接参与,原有价格难以充分反映全球供需格局。通过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及国际产业资本,交易主体结构实现多元化。统计显示,首批备案的境外经纪机构达22家,覆盖四大洲主要铁矿石贸易区域,使人民币计价形成的价格信号更具国际公信力。 二、制度创新保障跨境交易安全 为对接国际标准,交易所构建了"跨境交收+外汇对冲+穿透式监管"三位一体机制: - 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体系,允许境外参与者通过指定渠道办理外币兑换,规避汇率风险 - 实施分级保证金制度,针对不同信用等级机构设置差异化的风控门槛 - 建立多语言交易终端与24小时双语客服,优化境外用户操作体验 在技术准备方面,已完成涉及账户开立、资金清算等全链条的六轮压力测试,单日最大处理能力达百万笔级别,系统可用性达到99.99%。 三、重塑全球资源分配格局 当前全球70%铁矿石贸易流向中国市场。此次开放将产业链定价功能嵌入境内市场: 1. 国际矿山企业可直接利用中国期货进行套期保值,降低长协价与现货价偏离风险 2. 国内钢厂通过跨境基差贸易锁定采购成本,提高应对价格波动的韧性 3. 新加坡、伦敦等地衍生品市场形成的价格影响力将被分流,推动形成"亚洲时段"主导的定价新模式 实证研究表明,开放后国内外价差波动幅度收窄约40%,套利效率提升显著。 四、区域枢纽打造金融开放新高地 大连市依托期货国际化的制度红利,加速建设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 - 配套设立跨境大宗商品清算银行,提供一站式本外币清算服务 - 吸引12家国际投行在保税区设立大宗商品贸易子公司 - 推动港口仓单数字化改革,实现铁矿石从船运至厂区的全流程品控溯源 据相关规划,2020年前将建成连接日韩、东南亚的铁矿石化工品离岸交易中心。 五、中国方案引领全球市场变革 该模式为后续期货品种国际化提供范本: - 铜、棕榈油等战略物资正参照相同路径推进规则修订 - 香港、新加坡交易所已申请同步挂牌铁矿石期货合约 - 英国大宗商品协会将中文版交易规则纳入全球执业考试体系 跨境资本流动监测显示,启动首月境外账户日均持仓占比达15.7%,人民币计价资产配置需求持续释放。 大连铁矿石期货的国际化实践,标志着中国从"价格接受者"向"规则制定者"的战略转型。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交易生态,不仅为全球产业提供精准的风险管理工具,更在重塑大宗商品贸易体系的过程中,展现了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的示范价值。这一创新举措将持续赋能实体经济,推动全球资源高效配置。
2025-08-1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